柒八块表的博客 程序猿一枚

小龙说

2019-01-27

xiaolong-ppt

背景

每次张小龙内部讲话后,都会有一群人转发,我也学习下;

看完这次的演讲,个人感觉张小龙是一个务实的人;

PPT内容

因你看见所以存在

微信启动页多年以为没变化,是这张会让人产生想像力、每个人的想你都不一样,并且同一个人不同时间段的想像也不一样;

从我自己来说,我看到微信启动页的时候只感觉这张图挺好看、挺清爽的,如果拿它来当手机背景也不错,并不会产生想像或问题:这人在干嘛、这个在想什么的这些想法;

关于设计原则

一位德国的产品设计师Rams总结过好的设计的十个原则(这位设计师也曾经是苹果公司特别推崇的一个人):

  1. 第一个原则是好的产品富有创意,必须是一个创新的东西;
  2. 第二个是好的产品是有用的;
  3. 第三个是好的产品是美的;
  4. 第四个是好的产品是容易使用的;
  5. 第五个是好的产品是很含蓄不招摇的;
  6. 第六个原则是好的产品是诚实的;
  7. 第七个是好的产品经久不衰,不会随着时间而过时;
  8. 第八个原则是好的产品不会放过任何细节;
  9. 第九个是它是环保的,不浪费任何资源的;
  10. 第十个是尽可能少的设计,或者说少即是多;

有人说微信“克制”,克制只是一种表象、在表象之后微信是遵循了一定的设计原则、是这些设计原则约束了产品团队;

如果目标就是获取流量、那么以获取流量为目的并不能说是错的,只是获取手段不一样、获取途径有高低;

如果说微信本身就是个流量载体,微信启动页的流量相当大、但是如果在启动页放广告影响了整体、那么得不尝失,显示是不能放广告的,如果不放广告而放其它的有意思内容、能促进流量那么是不是可以一试?但如果微信的目标不是获取流量,那么在启动页就无需这么做了,一个产品大家喜不喜欢用、不是靠启动页来决定的。

因为遵循原则,很多东西我们又必须坚持去改变;

其实任何一个大的改版都会带来用户的不满,因为人习惯于自己熟悉的界面,觉得是最好的。我们没办法让10亿人来投票决定什么是好的,也投不出来。那怎么才能通过改变寻求设计的优化,让它变得更好呢?这个决策必须遵循好的设计原则。

重要的是我们必须要用我们的产品不停的适应时代,而不是因为害怕用户的抱怨就不去改变它。

尤其是UI上,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

关于微信的历史

我发现很多想法是突如其来的,或者说,是上帝编好程序,在合适的时候放到你的脑袋中的。

我的理解: 成功有时候确实有很大运气的成份,但是在运气之外,你需要武装好自己;

我们后来的很多产品,都有邮箱阶段的影子在里面,比如订阅号、朋友圈。因为在阅读空间里面,我们尝试了各种社交的形式,基于社交的阅读,朋友推荐文章并且可以在下面共同来评论。

我的理解: 公众号、朋友圈其实在邮箱时代就有,只不过是在微信重演罢了,这些本质问题其实早已思考过;

由于阅读空间在邮箱里只是一个分支,所以它能做的用户量并不是特别大。所以做到一定的阶段,也觉得这里差不多走到一个尽头,应该去切换一下方向。

我的理解: 因为局限、所以玩不出太多花样;

当kik出现时,我意识到这里是一个机会,这个机会不是因为kik的产品本身,而是我自己当时开始用智能手机,而很多基于PC的产品或者短信都不能实现很好的沟通体验。所以当时想法很简单,希望给我自己或者少数人做一个沟通的工具。而且我们刚好有一个团队在做QQ邮箱手机客户端,所以刚好凑了十个人的团队开始做微信。包括后台开发,三个手机平台的前端开发,还有UI,加我自己带了一个产品毕业生,就十个人。经过两个月的时间,做出了第一个版本。

我的理解: 对业务保持关注和敏感,自己认可这个产品,十人两个月做出第一版,试问目前的10人团队能做到的有多少?产品初期就是需要糙快猛的上线,先验证想法、再步步迭代,花再多时间搞架构、搞设计、代码再漂亮,完不成第一目标依然无用,唯快不破,时间最宝贵;

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

我的理解: 暂时不理解,还是说因为微信成功了所以这么说,如果是米聊、获得增长曲线了吗?米聊为什么没做起来?如果大家做产品都这么谦虚,可行吗?

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

我的理解:米聊是怎么做的?

我其实特别庆幸,能伴随这样一款产品走过了过去的八年,并且,我一直把自己当作产品经理而非职业管理者看待,我认为这是必要的,因为好的产品需要一定的独裁,否则它将包含很多不同意见以至于产品性格走向四分五裂。

我的理解: 产品经理和职业管理者是不同的,要把定位做好;适当的独裁是需要的,但是这个度每个人都会不一样;

初心与原动力

第一,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

现在这样一个商业环境下,广大用户其实对于糟糕的强迫式体验容忍度是很高的。

人们会以为很多东西是正常的,比如开屏广告是正常的、系统推送的营销信息是正常的,诱导你去点击一些链接是正常的,这样坏的案例特别多。如果回到短信时代,每个人手机里面垃圾信息比正常信息还要多,可怕的不是垃圾信息更多,而是大家会认为这是正常的。

所以微信一直坚持底线,我们要做一个好的工具,可以陪伴人很多年的工具,在用户看来,这个工具就像他的一个老朋友。

它应该紧随时代的潮流,甚至引导时代的潮流。

现在我们看到,微信从很多方面融入到大家的生活中,群聊、朋友圈、红包、公众号、小程序等等。我觉得微信实现了生活方式这个梦想。

第二个原动力是,“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利用互联网,地理不再是优势,你的服务质量才是优势;

关于时长,还有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朋友圈从刚发布到现在,用户的每个人的好友可能越来越多,理论上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大家可能想不到的一点是,随着你的好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多,每个人每天在朋友圈里花的时长却基本是固定的,大概就是30分钟左右。当好友少的时候,你会看得更认真一些,更慢一些。当好友多了以后,你会放得更快一些。

小程序

现在有很多其他公司都在做小程序了。我觉得这是好事情。可能有一些代码的接口跟我们一样,但是我并不担心这里面会跟我们构成很大的威胁。虽然是做同一种东西,除了平台和团队不同,其实更重要的一个差别在于,你的原动力是什么?

我的理解: 学皮毛容易、学内在难;

回顾一下小程序,从最早酝酿到现在三年了,其实看起来挺慢的。我觉得小程序是我们,或者说也是我个人职业生涯里面最大的一个挑战。因为我们从来没有试过还没做一个事情,就先宣布出来了。

我的理解: 小程序的迭代是慢一些,但前提是微信已经很成功了;好多事不是确信成功才去做、而是边做边看、边做边摸索,用邓公的一句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为什么非要做这个事情?因为我认为这就是一个未来必然的趋势。因为APP还要下载安装,网页的体验又太糟糕。这点,在之前的公开课,我已经详细讲过了,就不重复了。

我的理解: TODO,找一找之前的公开课,认真看看

所以我们做过一些试点,比如说我要查一个航班号,是可以输入一个航班号就搜到小程序。但这只是一个试点,我们还没有做到对于所有的小程序都能够通过搜索来找到它的内容,直接把用户连接到小程序去。

我的理解: 通过关键词找工具、找app、找应用,对百度有威胁吗?对app store有威胁吗?

比如很多人说小程序为什么不能发通知或推送?

我的理解: 遵循原则,不要对用户造成骚扰;

小游戏

创新是无限的,发挥创造力;

一切盈利都是做好产品做好服务后的自然而来的副产品。

我的理解: 务实、经世致用

公众号

如果我简单回顾一下公众号的历史的话,在刚发布的时候,确实有很多人利用这样一个当时的流量口获得了巨大的粉丝。在当时,公众号有一个特别好的现象,就是最早的公开课里面分享过一个数据,当时的公众号阅读量其实70%、80%来自朋友圈的转发,只有20%、30%是来自于订阅号的。为什么我觉得它特别好?其实它符合一个二八定律,有20%的人去挑选信息,有80%的人去获益,通过20%的人挑选去阅读文章。

我的理解: 数据说话

社交

可以透露一个数据,从发布到现在,每天进去朋友圈的人数一直在增长,没有停下来的势头。到现在每天有7.5亿人进去朋友圈,平均每个人要看十几次,所以每天的总量是100亿次。

我的理解: 朋友圈本身就是个社交行为

其实视频动态来说,很多人说微信要大力来做视频了,我并不认同,微信怎么可能去做某一种技术领域的事情呢?视频只是一个技术,微信要做的是通讯社交的事情,所以视频对于微信来说只是一个载体,微信要做的是在这一块来说希望做社交。是要做朋友圈之外的另外一种社交的模式,解决上面说的弊端。

我的理解: 着眼点在社交、而不是视频,视频只是社交的一个载体

我们希望这里的视频动态是朋友圈的反面,这里提倡的是真实的,而不是美的。所以大家如果仔细留心一下,你在拍完一个视频动态底下的按钮不叫“完成”、不叫“发表”,不叫发表,而是“就这样”。

我的理解: 是为了实现朋友圈不能实现的需求

阅读

事实上这几年下来,朋友圈的分享的文章阅读率确实在下降。因为当一个人的好友越来越多,他的朋友圈内容越来越多,他反而会跳过那些文章,去关注一下朋友们真实生活里面的照片。他其实并不太愿意从朋友圈里面中断,花几分钟阅读一篇文章,然后再回到朋友圈。用户其实是需要有一个固定的相对长的时间,他才会沉下心来花时间去完成一个阅读动作。这个时候,另外一个阅读氛围更强的入口,对用户来说是更必要的。

我的理解: 了解需求,用数据说话

这样就给我们留下一个机会:我们应该在朋友圈之外,另外开辟一个阅读的一个圈子,一个不是为了看朋友的生活分享,而看文章的地方。这就是看一看。

我的理解: 需求细分

我一直很相信通过社交推荐来获取信息是最符合人性的。因为在现实里面,我们其实接纳新的信息,并不是我们主动到图书馆或者到网上去找的信息。大部分情况都是听到周边的人的推荐而获得的。

我的理解: 社交是用户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

信息流

这里我并不想用一些标签来定义这是什么东西。因为标签只是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就像我们现在做一个视频动态,我们并不是说我们做了一个视频功能,而是我们做了一种让用户去拍摄和展现自己的一种功能,这个功能是什么样的载体?所以我们并不考虑什么是信息流,而是用一个什么样合理的方式来展现信息。

我的理解: 不要太在意一些title、名词,要看它背后的实质

AI

微信投入了很多精力来做AI。大家以为微信里面的语音识别是第三方来做的,其实它是微信内部语音识别的团队在长达好几年的时间里面一直在做的工作,并且每天在优化它识别的准确率。所以到今天,大家会觉得这里面识别率越来越高了。当我们投入在做语音识别的时候,其实业界对AI这一块还并没有特别大的关注。所以说,我们并不会去跟风来做一个AI,而是说,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

我的理解: 不跟风、要务实,技术效果再屌炸天也得有实际用处,否则就是浪费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浪费社会资源;

所以对于AI来说,其实从技术上来说,我们是特别认同它。但是我们一直认为,好的技术是为产品服务的,AI应该默默躲在后面帮助用户来做一些事情,就像语音识别一样。

我的理解: 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那么有些人说的技术驱动还可信吗?现实当中有了痛点、想办法去解决,驱动技术前进、技术的前进又给人以想像空间,看怎么理解技术驱动这个词了,千万别被一些人口中所有的技术驱动所误导,以为技术就是万能之类的,这些话是需要放在一定背景下才成立;

当我在内部提这些的时候,有同事问我,我们的目标难道不是尽可能的获取用户的点击吗?我们为什么要想那么多产品之外的东西?就像谷歌的员工为什么要反对公司把这一项技术应用在军方项目一样,我认为我们做的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是有意义所在的。

我的理解:点击只是目的,要思考背后的原因;

善良

这里就提到关于上次在内部年会里面说的一句话。就是关于善良的,其实我特别害怕一句话被断章取义变成一个句子去传播,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不太理性的。

我的理解:生活中不要被一些随口听来的话所支配,要想明白了这些话背后的原因,否则便可能是彼之蜜糖我之砒霜;

支付

因为只有用户意识不到的是很好的服务,你都不会想到有这个东西的存在,你付款的时候自然把微信掏出去扫一下二维码,润物细无声的才是一个最好的用户产品体验。

我的理解:好的体验应该是用户不知道你的存在、用的时候惯性一样的拿起便用;

建议大家去试一下,反正我给我的父母开了亲属卡,体验特别好.不仅仅是他们的体验,我的体验也特别好,当你看到他们每一笔消费的时候,你都会觉得你在尽一份孝心,所以告诉大家有这样一个东西。但我们有很多好东西藏得实在太深了,所以有很多的用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的一些东西存在。这是一些小的东西。

我的理解:第一次知道亲属卡,立马开通两张,不过为啥目前只有父母、孩子的分类,总共可发4张,没有配偶、兄弟姐妹等分类?难道设计这个功能的时候是有什么考虑吗?

但是我们在微信里面有一些特别大的东西,就是一直我们做得不够好的,就是我们卡包的能力。我们卡包做了好几年了,一直认为卡和券是很大的品类,是日常要用到一个东西。我们一直想改变一个现状,就是你出门的时候钱包里面还要放那么多卡,当然现在银行卡不需要怎么带的。但是一些线下的店的卡还是要带着,我们的卡包想承载这一块,但是老实说一直还没有做好,所以最近大家在这一块会跃跃欲试,想做新的改变。改变的结果是希望通过消费的行为和电子智能做一种自动的关联,变成人与线下消费连接的通道,实现更好的连接。

我的理解:小龙也有想做但是没做起来的,即使是拥有了微信这么一个流量产品,所以很多事都是有初衷、去实践,成不成只有实践过后才知道,要允许试错;

企业微信

关于企业微信,企业微信如果定位为公司内部的一个沟通工具的话,我认为它的场景和意义会小很多,只有当它延伸到企业外部的时候它会产生更大的价值。企业微信后续新的变化是基于一个新的理念——希望让每一个企业员工都成为企业服务的窗口。人就是服务,而且是认证的服务。

我的理解:创新、IDEA很重要,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格局,如何去实现这个创意、IDEA,也很重要,二者缺一不可,是X的关系、不是+的关系;

人口红利

微信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说我们的目标是要扩大用户数,如果要扩大用户数,我们过去几年早去推广,早一点把10亿人都覆盖到就好了。但并不是这样的,我们用户数的增长是自然而然增长的过程,对我们而言,我们要考虑的是对我们已有的用户提供什么服务,这个更重要的问题。

我的理解:务实最重要,解决问题最重要;

因为人口总是有限的,服务才是层出不穷的。在过去可能10年算一个时代,但我觉得自从互联网或者是移动互联网出来的时候,我有一个感觉,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了,也就是说时代的更迭更快了,催生出来的需求也是更快了。在这个时代下,创新才是应对未来的唯一办法。

我的理解:创新无止境;

不管怎么样面对这样的需求以微信做事风格的话,如果我们始终像过去的微信一样,我们始终瞄准的是做最好的工具,并且让创造价值的人体现价值这样一个原动力做,我觉得我们再怎么走也不会走得太偏。所以有的时候我们经常有时候会回顾一下,如果我们自己看一下微信这些年改变了什么?其实我们自己也是挺有成就感的。更多的时候,很多人问我们,你们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我觉得有一个不一样是这样的,我们在思考问题或者是思考做什么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在做这个事情的意义是什么?

我的理解:时代在变、有一些是不变的,思考很重要、所以有时候孤独并不是一件坏事;

我当然知道很多团队做这个事情他是不问这个意义的,他只问我们的KPI是什么?但是说老实话微信团队从开始成立到现在从来没有瞄准KPI去奋斗过,但是并不妨碍团队能够越做越好。因为就像小程序,如果围绕KPI去做,我们不知道怎么制定KPI,因为它没有这个东西,没有办法制订它的KPI如果围绕一个KPI,大家可能不会做这个事情。

我的理解:对于一些经典的管理手段,并不是适用所有场景,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

我今天讲了特别多,我其实想作为一个总结,因为在之前每次都是讲某一个业务,今天我其实更多的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跟大家做一个交流,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自己其实能够带领一个团队做出一个10亿级的产品,我当然觉得很有成就感觉对于我来说更加幸运的是可以在这个过程里面把我自己对于世界的认知体现在产品里面,并且成为一个产品的价值观。我觉得这是一个更加难得的一个事情。当然内部有很多同事说我是很独裁,我就认了我就很独裁的,有很多产品是很民主的,但是有很多领导给他施加意见,最后这个产品是没有灵魂的,最后这个产品会支离破碎。一个产品要有很强的认知,这样才能造出一个东西它的内在是一致的。所以在这里要特别感谢一下我们团队,因为平常在工作里面以批评为主,所以今天要借这个公开场合来感谢一下我们这个团队。

我的理解:有种职位叫纯管理、有种职位叫负责人,管理也是一种职业一种岗位,没有对错合适之分,只看目的是啥,如果目的是想做一款好的产品,那么不管团队是多少人,要做一线产品(方式可以有多种多样、不一定自己写需求,但是需求逻辑要按自己的想法来),不能当纯管理,当然团队大的话会花费一些团队管理的时间。要打击那种“小富即安”、沉浸舒适区、划水的思想。


上一篇 2019书单

下一篇 Hbase安装启动



Comments

Content